人生战略管理·通用框架
梳理、推进人生规划的五大陷阱,你踩了几个?

梳理、推进人生规划的五大陷阱,你踩了几个?

如果你看过起航必读,想必已意识到,做事情前如果不只了解最佳实践,还了解典型陷阱、误区,投入产出比有多高。

那在探索、推进人生目标规划的路上,有哪些常见陷阱、误区?

这里小结了最典型又易被忽略的五个,抽几分钟看看你有没有踩过?

推荐不时回顾本文,以便远离陷阱,少栽坑里:)

❌1. 找方向时先思考优势,而不是先看「想做」

很多人在找方向的时候,会下意识的先去思考或测评自己有哪些「优势」,然后看怎么发挥这些优势、有哪些候选机会。

这么做有什么风险?

容易限制自己的想象力会和发展空间,不利于激发潜力。

而且有些时候,要做成一些事情,其实是看相对优势,比如相较对手有什么优势。如果「想做成的事儿是什么」都还没谱,就去分析优劣势,同等投入能带来的价值,难免大打折扣,投入产出比不高。


那更推荐的做法是什么呢?

先梳理自己想要什么、想过怎样的生活。而且,是借助能突破心理惯性的思想实验来激发灵感、打开思路,比如把STC(Size, Time, Cost)推演到极值的一些思想实验

  1. 想象你的葬礼,你希望有谁/哪些角色出席,希望听到他们说你什么?
  2. 如果从现在起,人生只剩1年(甚至3个月),你会去做什么事情?
  3. 如果你已经很有钱,你会去做什么事情?
  4. 如果你知道自己不会失败,你最想为哪群人解决什么问题?
  5. 展望未来 10~12 年,假设一切进展顺利,你想做的任何事都可以放心地去追求和体验,不用考虑时间、金钱和别人的看法。这时你的生活会是怎样的?会有哪些关键画面、元素,或典型的一个月/一周/一天是怎样的?

(^这些思想实验在咱们的模板里都有,会逐步用到,不用记)

然后,再从这些结果中,研究一下有哪些契合大势、世界运作规律的可能。

最后,才是看要把握这些机会,需要怎样的条件,自己分别有哪些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。而且,不只是分析能力上的优劣势,还包括资源积累上的。

view2302-5-2

如此,找到「想做-可做-能做」三者交集,这才是对实现内心所想来说,下一步最值得去做的选择。

💓 敲黑板:「想做-可做-能做」这个思考框架很关键,之后会反复用到,建议把上图存起来。

❌2. 以为设定了人生目标规划,就不宜调整

一般哪些情况,是踩中了这个陷阱呢?

其实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踩中,但其实多少抱有这个隐含假设。比如典型的两种情况:

一种是不敢或迟迟不愿梳理人生目标规划,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,不想让自己定型。结果没有目标规划,又容易随波逐流,或易受外界干扰、东张西望,难以沉下心来踏实做事、应对挑战,多年过去也没有深度积累、形成护城河。

另一种,则是容易为自己没有实现目标而低落沮丧、自我怀疑,影响发挥,导致更难实现目标,甚至进入恶性循环。出现这样的情况,通常也多少有个隐含假设:设定了人生目标规划,就不宜调整;调整就是不好的。


可是,谁规定 设定了人生目标规划,就不宜调整?

庄子有云:始生之物,其形必丑。我们的思考和想法,一开始难免是稚嫩的、不够靠谱,关于人生目标规划也是如此。

就像航海家出海远航,拿着出发前测绘的前方十海里航海地图,走了一段,更了解这片海域,也更了解航海所需条件、自己的航船情况,甚至随着体验变多,向往之处也逐步变化。

如果手里的航海地图,还是之前的版本,没有及时向前侦查测绘、更新完善,自然难以决策靠谱航线、避开风险,多走好些弯路,才到真正向往之地;或者容易随波逐流,甚至途中翻船。

如此,如果不想栽坑里,最好持续检视、迭代完善我们的思考和设想,包括关于我们想要什么、如何实现更合适 的思考和设想。


这也是为什么,闪闪人生的「人生战略管理帮手」会推动你,定期回顾、检视、迭代自己关于人生全局规划的设想:

F182dy

那怎么评估什么时候该调目标规划、什么时候不该调呢?

站在更高的视角(meta)来思考:具体场景下怎么做更有助于实现更高层级的期待,比如远期愿景,就怎么做。如果这么做需要调,就调;不需要,就不调。

那还没有清晰靠谱的远期愿景怎么办?

依然是站在更高层级的视角来思考——具体场景下,怎么更利于探索出清晰靠谱的远期愿景,就怎么做。

如果还是拿不准,欢迎遇到实际场景时,抛出来集思广益:)

❌3. 全局规划没成靠谱时,打算先制定短期目标规划

这类陷阱是什么情况呢?看个例子更易理解:

比如有的伙伴,希望让自己更有效能、避免随波逐流,但在探索、迭代全局规划时,一两个月还没梳理出完整版本,开始对自己有些没有耐心了。

于是打算:接下来一周,先不继续完善全局规划,而是先根据选出的几个维度,比如家庭资本&社会支持、经济资本、健康资本、技能&文化资本,把未来一年的目标规划定出来,或者至少先定出未来半年的。

这么做会怎样?

如果就此暂缓探索、迭代全局规划,只是偶尔思考一下,会很容易洋洋洒洒列出一堆年度目标,但在整个执行过程中,缺乏动力,产不出成果。或者,心血来潮推进一阵后,又开始随波逐流、四处张望,难以沉下心来。


那怎么办?怎么能更有效能地探索、完善出相对靠谱的全局规划?

先分享一个关键的小技巧:

定目标规划时,用「to-test list(我要探索解决哪些问题、测试哪些设想)」,替代思考「to-do list(我要做哪些事情)」

举个例子,很多人定周目标时,是这样的:

A. 产出「家庭资本&社会支持」「经济资本」2个维度上的三年目标规划

对比下面的这种:

B. 关于我对「家庭资本&社会支持」和「经济资本」10年理想生活上的期待,业界实现这些状态的最佳实践是怎样的?有哪些模式、规律、适用条件?适合我的策略、路径、里程碑是怎样的?三年走到哪里比较合适?

你推测A、B哪种,会更可能激发你的好奇心和探索动力、产出靠谱成果?


大概率是 B,不信你试试:)

在运用精益创业的团队里,或企业做战略探索时,一般会面对大量的模糊不确定,这种方式常常被用来聚焦要事、提升产出。如果你也想聚焦要事、提升产出的话,不妨试试拆解出一系列的问题清单,然后以此为线索,标注排期,安排接下来的探索计划。

❌4. 以几点睡、几点起作为目标

我常遇到一些朋友,晚睡、运动频率不高,想改善。于是时不时给自己定一些小目标,比如希望这个月能11点前睡或8点前起,每天早上8点运动半小时等等。最后目标达成情况往往不尽人意,个人精力状态依然不好。

为什么会达成不了呢?很多人第一反应一般是觉得是自己不够重视、自控力不够,或者方法不对,于是去研究怎么养成习惯、提升自控力,或者参加一些打卡小组。最后往往也没达到预期。

却很少有人去思考,这个目标靠谱吗?——为什么自己一定要11点前睡呢?为什么一定要每天早上8点运动半小时呢?做这些的目的是什么,是想解决什么问题?

不少伙伴说,是为了有个更饱满健康的状态,应对日常挑战。


那问题来了:怎样算是“更饱满健康的状态”呢?

搞清楚心中期待的状态,才好探索研究最佳实践,测试迭代出适合自己的解法。

比如是指:

  • 每天能专注进行中高强度脑力劳动的时长,总计超过5小时?
  • 或是早上的3小时状态好、不怎么困,能集中精力把当天关键问题解决了?
  • 还是当天每次中断后,再回来的时候能在 5 分钟内接上、切入最应该做的事情,而非磨磨蹭蹭不想启动。尤其是每天早晨和午休醒来后,都迫不及待地起床去解决问题,而非磨蹭看手机?
  • 或者上述都是自己想要的状态?

然后,实现这样的状态,业界最佳实践是怎样的呢?有哪些模式、规律和适用条件?由此来看,对自己来说,实现心中“更饱满健康的状态”状态,更靠谱的解法是怎样的?接下来不同阶段陆续值得重点调整的是什么?


简单来说,“有个更饱满健康的状态,应对日常挑战”才是我们想实现的最终状态;“11点前睡,每天早上8点运动半小时”只是实现这个状态的其中一种可能解法,是目标制定者的一种假设(assumption, hypothesis)

做到这样,会利于自己实现心中“更饱满健康的状态”。

这个假设真的成立吗?这是需要去测试验证的

比如如果自己不是 morning person,也一定要11点前睡吗?有没有更利于实现心中“更饱满健康的状态”,且对健康无害的节律?

在尚未测试验证假设靠谱的情况下,直接把其中一种假设定为目标,很容易死板而南辕北辙。


那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,怎么设定目标更合适呢?

两种思路:

  1. 以理想状态作为目标,允许自己在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满意解前,灵活地测试各种解法可能性。同时设定一些里程碑作为牵引

    比如,我前两年有段时间,每天精神状态不好,严重阻碍高效工作,希望能尽快改善了一下。但具体什么的调整适合我,我是不知道的,于是给自己制定了这样一个月度目标:

    O2(30%):形成良好生活节律,获得更多精神饱满的专注时间,以便提升输出效率
    KR(100%):月底最后一周至少 6 天,精神饱满的专注时长 >=7h/天,且节律稳定可持续
    0.7分:最后一周至少 5 天,精神饱满的专注时长 >=7h/天,且节律稳定可持续
    0.4分:最后一周至少 4 天,精神饱满的专注时长 >=7h/天

    备注:KR 达成情况如何评估?

    • 「精神饱满」「稳定可持续」,都主要靠个人体感来评估
    • 没有感觉持续下去有什么压力甚至很喜欢这样的节律,且未发现持续下去的大风险,即算满足「稳定可持续」

    后来,我大概知道怎样更利于自己保持状态了;但一年后我换了环境节律乱了,精力状态又不太好,于是又把调整状态提入关注重点。这次我虽然不确定具体怎么调整更快,但大概知道关键要调整哪些地方,于是我给自己的月度目标是这样的:

    O2(40%): 尽快调整节奏,以饱满的状态迎接接下来的挑战
    KR(100%): 本月第2周开始进入饱满的状态
    0.7分:本月第3周开始进入饱满的状态
    0.4分:本月第4周开始进入饱满的状态

    备注:饱满的状态是指达到以下标准:

    1. 每次中断后,再回来的时候能在 5 分钟内接上、切入最应该做的事情,而非磨磨蹭蹭不想启动;尤其是每天早晨和午休醒来后,都迫不及待地起床去解决问题,而非磨蹭看手机
    2. 早上状态好、不怎么困,能集中精力把当天关键问题解决了

    这个月目标,虽然和上一次的有所不同,是在一定质量标准的基础上,追求「快」:更快实现想要的状态。但思路是类似的:

    • 以理想状态作为目标,牵引调整;
    • 不限制具体要怎么做,允许自己灵活测试多种解法可能性;
    • 并设置一些里程碑,指引不同阶段的关注重点。

  1. 以「实验频次」作为目标,聚焦这个引领性指标,提升自己找到满意解的概率

    比如面对一些高度不确定的业务挑战,我一般是这么定月度目标的:

    O1(100%): 进一步探索迭代产品策划案和用户旅程地图,为业务初步扩量打下坚实基础
    KR(100%): 产品策划案和用户旅程地图头 2 周的模块都相对靠谱
    0.7分:产品策划案相对靠谱
    0.4分:每周保证3~7次的产品实验,稳步探索产品策划案和用户旅程地图

    基础是先保障实验频次,然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,产出更多靠谱成果。



    总之,如果你想少走些弯路或少些不必要的挫败,值得先多想想理想状态——在想去做某事时,先思考一下为什么想做这事,想实现的目的或解决的问题是什么,这个问题解决到理想状态,会是怎样的情况? 然后基于这个更高层级的视角,去探索测试靠谱解法。

    也就是顺着创造性解决难题的最佳实践《创新算法》推荐的思路,往下走:

    1. 先定义 最终「理想解」 长什么样
    2. 用理想解作为灯塔,指引快速靠近强有力解决方案的区域
    3. 借助专业方法测试迭代解决方案,有章法地降低试错成本

    QTfheG

❌5. 把人生规划各部分单独梳理、测试,忽略系统思考

在梳理人生规划时,不时有人下意识地把远期愿景和中短期规划分开梳理,而不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和迭代。

比如,在梳理 10 年理想生活画面时,觉得当前没有特别笃定的理想生活画面,就不往下拆解中短期规划,而是停在这里,先去思考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。

最后往往一年又一年过去,依然没思考出多笃定的结果,中短期也依然没有心中踏实的奔头。


为什么这样很难探索出来呢?

缺少靠谱的方法是一方面,但有个更底层又易被忽略的因素:

要形成靠谱方案, what/why/how 这三者是要一起探索和调整的,而不是单独思考其中一者,不考虑其他。三者是相互关联的整体。

其实前面第 3、第4个陷阱,也都和这个因素相关。


如果不想栽到这个坑里,怎么办?

不妨试试系统思考&精益思维:

  1. 先快速产出一版人生全局规划的初稿,形成迭代的基础

    如果想提升初稿质量,推荐参考「闪闪人生」的人生规划模板里的提示,尤其「10年理想生活」模块的锦囊,填写一些关键词;然后选择1个关键维度,快速拆解一版中短期规划初稿。

    能写多少就先写多少,实在想不出,先空着也无妨。

    这样,你也会更可能对日常输入的新信息进行思考:有了这个新输入,接下来我值得继续保持什么,或迭代调整什么。从而更高频地检视、迭代自己对人生发展的思考。

  2. 然后,运用前面提到的精益三步循环,找出这版规划最不靠谱、风险最高的地方,开始测试和迭代

    也就是把「最终想达成的状态、实现的成果」,和「实现的策略、路径、里程碑」,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,系统检视和调整这些密不可分的 what/why/how ,看看它们如何更靠谱、彼此更匹配。

这也是为什么整个推进器的安排,不是每次梳理讨论人生规划的一个小模块,而是直接先快速产出一版整体的初稿。

相信在接下来的旅程里,你会越来越能理解这是怎么回事,并越来越体会到长期持续这么做,可以规避掉多少本可以不存在的困扰,以及,这将给人生发展带来多大的优势 ;-)


好,这回就先汇总这些。

以上五大陷阱,你踩过几个呢?接下来打算如何调整,比如打算开始做/停止做/继续保持什么?

你有没有发现其它常见陷阱?欢迎在飞书群里交流:D


post230911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