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战略管理·通用框架
有了大方向,如何定目标更易出成果?

有了大方向,如何定目标更易出成果?且用这套OKR思考框架

如果遇到以下两个团队,你更看好哪个,更倾向与哪个共事?

LLwjDH

显然,你大概也会选团队二 ,毕竟他们把要做什么、做成什么样,思考、交流得更充分,自然更易畅快出成果。


那到底要思考和交流哪些问题,更易畅快出成果呢?

这就是这篇内容,想和你分享的思考和沟通框架。

这套框架源于 OKR ,并结合我这几年研究业界目标管理最佳实践的观察,以及自己及周围伙伴的实践反思,做了一些拓展。不只适用于工作,人生其它事务也同样适用

这是怎样一套思考框架?

目标管理向来是企业经营领域的难题。

《OKR:源于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》书中,推荐了 OKR 这套目标管理框架,或者用书中的话更准确地说,是“一套严密的思考框架和持续的纪律要求”。

其中,O 是回答“我(们)想去哪里”,KR 是回答“我(们)如何知道是否达成了 O”。

Objectives: Where do I need to go?
Key Results: How do I know I'm getting there?

what-is-the-okr-framework-how-it-all-started.png

^ 图片来自How to Use the OKR Framework to Reach Your Life Goals (opens in a new tab)


具体框架

结合这几年研究业界目标管理最佳实践的观察,以及自己及周围伙伴的实践反思,我发现其实可以比书中给出的做得更好——

如果想更高效地实现目标/解决问题,最好先思考下面这些问题,并和关键干系人和对齐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,measure what matters

  1. 我想去哪里/我想解决什么问题?为什么?
  2. 怎么知道我到了那里/ 问题解决了? 或 出现哪些现象,意味着我到了那里/问题解决了? 会令自己及关键干系人拍手称赞的结果,长什么样?
  3. 最少达成怎样的结果,对于解决问题就已经有意义/可以接受了?
  4. 如果还有余力,再做到怎样的程度/交付怎样的结果,更有意义,且属于跳一跳才够得着的难度?

可每次都把这些问题都列出来会比较麻烦。为了方便沟通和记忆,我们可以约定一些代号代表对应问题的回答。比如:

  1. 我想去哪里/我想解决什么问题?为什么?—— O
  2. 怎么知道我到了那里/ 问题解决了? 或 出现哪些现象,意味着我到了那里/问题解决了? 会令自己及关键干系人拍手称赞的结果,长什么样?—— KR/1分标准
  3. 最少达成怎样的结果,对于解决问题就已经有意义/可以接受了?—— 0.4分
  4. 如果还有余力,再做到怎样的程度/交付怎样的结果,更有意义,且属于跳一跳才够得着的难度?—— 0.7分

举个例子,下面是 5 月份我对上述问题思考的部分结果,用 OKR 这套框架来表达,便是:

O2(30%):形成良好生活节律,获得更多精神饱满的专注时间,以便提升输出效率
KR(100%):月底最后一周至少 6 天,精神饱满的专注时长 >=7h/天,且节律稳定可持续
0.7分:最后一周至少 5 天,精神饱满的专注时长 >=7h/天,且节律稳定可持续
0.4分:最后一周至少 4 天,精神饱满的专注时长 >=7h/天

其实具体用什么代号没关系,比如想用 ABCD 也 OK,梯度用 0.3、0.7分也 OK,只要你跟你沟通对象之间能达成共识就好。

那 O 和 KR 后的百分比是什么意思呢?通常指重要性或注意力分配比例。一般同一个时期内,比如月度 OKR 里所有 O 的百分比加起来,等于 100%。同一个O下的所有KR百分比加起来,也等于 100% 。


注意事项

  1. 这套思考框架,处理的是“do things right”层面的问题,也就是有了大方向或知道接下来最值得做什么之后,用这套思考框架,来进一步捋清值得产出怎样的成果,对齐预期。

    那如果还拿不准该做啥事时,怎么找出最值得投入的重点是啥、do the right things 呢?

    全局分析、持续迭代

    dWQJcC

    在第4步,如何分析对缩小差距「投入产出比」最高、最值得突破或投入的重点?

    从「想做-可能-能做」三者交集去思考:

    view2302-5-2


  1. 另一个关键却又易被忽略的是,这套思考和沟通框架,其实可以用于任何时间尺度——

    不是只能设定年度 OKR、季度 OKR 或者双月 OKR ,而是你想更明确地表达预期、降低实现风险的场景,都可以使用。哪怕找某人碰头讨论,也可以用这套框架,来梳理和对齐你想在这次会上解决什么问题、达成怎样的结果。

具体案例

如果你感兴趣了解更多具体 OKR 案例,尤其个人 OKR 案例,可参考我这大半年的记录。

每月 OKR 和规划、背后的思考,以及简单复盘,都汇总在这里了(移动端可能无法预览,可点击这里 (opens in a new tab)直接查看):

常见陷阱

陷阱是指那些看似无妨,实则容易栽坑的地方。

这几年观察下来,我发觉新手上路一些常见陷阱如下:

  1. O里只有动作,看不出目的、意义或要解决的问题
  2. 思考关键结果时,自己空想,闭门造车
  3. 思考 OKR 只思考1分标准,不提前思考 0.4和0.7分是什么
  4. 思考评分梯度时,按 1分 -> 0.7分 -> 0.4分 的顺序来进行
  5. 定出 OKR 后不拆解行动计划,或不复盘调整

如果想直达你感兴趣的部分,点击右侧目录:D

❌1. O里只有动作,看不出目的、意义或要解决的问题

不少伙伴,O 写得非常简短,比如:

  • 提升写作能力
  • 养成输出习惯
  • 有稳定频率的内容作品输出

这么列 O 有什么问题呢?

首先,很容易动力不足或茫然——到底我们为什么要 “提升写作能力”或“养成输出习惯”或“有稳定频率的内容作品输出”?想解决的问题或动力来源是什么?这个问题不明确,很容易做着做着就没了动力。

其次,从这样的 O ,没有体现想解决什么问题,很难评估怎样算达成、KR 定得是否合理。比如“提升写作能力”,到底提升到什么程度就够?又如“养成输出习惯”,到底怎样的输出习惯是有意义的关键结果?是每天写一张卡片,还是每周 3 篇文章?为什么?

此时合理的方式,是把下个阶段要解决的关键问题、想实现的目的,体现在 O 里。比如“大幅提升输出速度,以便进行更多有效实验”,或者“形成良好生活节律,获得更多精神饱满的专注时间,以便提升输出效率”。

小锦囊

O 的表达,可参考以下结构:

O = what(想做什么) + why(为什么想做)

结构一:

O = what(副词+动词+名词) + why(动词+名词)

比如:

  • O: 大幅提升输出速度,以便进行更多有效实验
  • O: 进一步捋清人生三问并输出成文,让行动更坚定并更易获得帮助

结构二:

O = what(动词+形容词+名词) + why(动词+名词)

比如:

  • O: 形成良好生活节律,获得更多精神饱满的专注时间,以便提升输出效率
  • O: 个人输入输出进入良性运转,加速积累信任

❌2. 思考关键结果时,自己空想,闭门造车

不少伙伴,习惯一上来拍脑袋制定 OKR ,直接根据已有认知先定个关键结果,然后迅速开动。这样不是不可以,只是如果只根据既有认知设定目标、解决问题,容易闭门造车、事倍功半。

一般更高效的方式,是先去做研究——快速研究一下业界解决同类问题的最佳实践,或去访谈关键干系人了解预期。当然,最好两者都做。

先做研究,一方面有助于站在他人的肩膀上,制定出更有价值的关键结果、更合理的挑战难度,另一方面,也有助于我们思索出更靠谱的行动方案、更易获得支持,从而更有可能交付好结果、创造大价值。

小锦囊

❌3. 思考 OKR 只思考 1 分标准,不提前思考 0.4和0.7分是什么

这其实错过了这套思考框架的一大精髓——毕竟1分标准正常来说是非常有挑战的,很难完全实现。思考 0.4 分,其实是倒逼我们去思考 MVP(Minimum Viable Product) ,即到底最小要先保证交付怎样的价值——最少先交付怎样的结果,对于要解决的问题就已经有意义/可以接受了?这让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,更易抓重点

mvp1.jpeg

A minimum viable product (MVP) is not always a smaller/cheaper version of your final product. It’s something that helps you validate the core.——Steve Blank (上图和这段摘录来自 Minimum Viable Product (MVP) - unnecessary jargon of the startup world? | Nestholma Blog (opens in a new tab)

设定三档梯度,也更易满足人类“自主(autonomy) (opens in a new tab)”的心理需求,更易激发内在动机,提升目标达成概率。

小锦囊

目标也是值得动态调整、渐进明细的——如果刚开始我们很难想清楚评分梯度如何设定,可以先列出目前想到的,再根据进展及时迭代。

比如下面这是我4月的 OKR ,月初时对于 0.7 分定为什么难以明确,随着探索过程越来越清楚下一个要解决的关键挑战是什么后,再迭代就好。

O2(30%). 大幅提升输出速度,以便进行更多有效实验
KR1(100%). 已有积累型内容,由到 4h/千字 提升到 2h/千字;新创作型内容,能达到 4h/千字
0.7 分:到了月底最后几天,能 5 分钟内进入写作状态,并……(具体是什么,待后续发现明显的改进空间后更新)
0.4 分:到了月底最后几天,能 5 分钟内进入写作状态,很少磨磨蹭蹭

备注:

  1. 这里的时长,统计的是快写慢改到文章变动不大时,加起来的总计耗时。 统计的字数,是快写慢改到文章变动不大时,文章的最终字数。
  2. 最后 KR 的达成情况,以月末的最后 2-3 篇文章来评估。
  3. 具体的 KR 内容,会根据后续练习进展持续迭代。
  4. 为什么不用博文发布数量或频率来衡量?为了避免自己为了达成目标而动作变形,比如只写短小的博文凑数。

❌4. 思考评分梯度时,按 1分 -> 0.7分 -> 0.4分 的顺序来进行

其实更轻松有效的顺序是,1分 -> 0.4分 -> 0.7分。即思考完最期待的状态,就思考 MVP ,然后再看0.7分定在哪里,是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难度或下一个更有意义的结果,这样会更容易去找到合理的梯度。

小锦囊

如何高效思考 OKR 中的评分梯度,尤其是做项目的时候?

可参考这份问题清单:启动新项目,如何设定项目目标? · 项目需求采集问题清单。虽然这些问题是用于访谈干系人了解预期的,其实同样适用于自问自答,梳理自己对自己的期待。

❌5. 定出 OKR 后不拆解行动计划,或不及时复盘调整

如果你真的很想实现目标,请不要忽略梳理行动计划——醒醒,大部分目标都不是许个愿就能实现的。

总之,定出目标后,如果不拆解行动计划到「天」这个粒度,也不定期回顾,大部分人基本转头就会把目标忘得一干二净,即使制定目标时诚诚恳恳。

那具体如何梳理行动思路和计划?

小锦囊

我实践下来发觉比较好用的方法和经验如下:

此外,如果你真的很希望达成这个目标,把目标拆解到日目标计划,还请别忘了及时复盘反思、调整下一步行动。


以上。如果你有任何疑问建议,欢迎随时交流,一起迭代完善这些工具方法 ^_^


post230911-1